结果表明:厌氧中温(35℃左右)稳定运行时,颗粒污泥的沉速较大,在低温或微氧时,颗粒污泥的 沉速相对较低,但都能维持在15 m/h以上,不会被冲出反应器而造成污泥的流失。低温时大颗粒污泥所占重量百分比在逐渐增加,微氧使得颗粒污泥粒径分配更加均匀。低温时,颗粒污泥的产甲1烷活性明显降低,降幅为55.5%;但微量氧的加入并没有使EGSB反应器内颗粒污泥的产甲1烷活性降低,反而提高了10%。
实验研究表明,由絮状污泥作为种泥的初次启动时,有机负荷率在0.2~0.4 kgCOD/(kgVSS•d)和污泥负荷率在0.1~0.25kgCOD/(kgVSS•d)时,有利于颗粒污泥的形成。在污泥颗粒化过程中进水碱度可以适当偏高(但不能使反应器体系的pH>8.2,这主要是因为此时产甲1烷菌会受到严重抑制)以加速污泥的颗粒化,使反应器快速启动;而在颗粒化过程基本结束时,进水碱度应适当偏低以提高颗粒污泥的产甲1烷活性
厌氧颗粒污泥胞外聚合物的影响因素研究:为明确厌氧颗粒污泥胞外聚合物 产生的影响机制,通过改变pH、污泥负荷(Ns)和C/N比,研究厌氧颗粒污泥及其上清液的EPS(胞外聚合物)产生量及组分多糖、蛋白质的变化情况,采 用红外光谱对比分析了pH、Ns、C/N比对EPS分子结构的影响;结果表明,过酸、过碱和不适当的C/N比不利于厌氧颗粒污泥形态保持和微生物生长,但 Ns对厌氧颗粒污泥形态的影响不大。
以上信息由专业从事厌氧污泥颗粒销售的安徽浪迅于2025/4/28 7:33:34发布
转载请注明来源:http://xuancheng.mf1288.com/ahlangxun-2858398127.html